Search

人之所以會受苦,
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抗拒事實

「人之所以會受苦,最大的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人之所以會受苦,
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抗拒事實

「人之所以會受苦,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抗拒事實。」

這段話我常說,但其實《遇見未知的自己》這本書就有。事實上,等一下我所引的佳句良言,都出自《遇見未知的自己》這本書,各位會發現,類似概念在版面上重複多次了。

之前我們有說到「把人當成現實一樣接受」這個概念,有人能因此受益,有人依然難以接受。難以接受事實,常常把自己卡住了,苦痛便隨身帶著走。

不能接受就算了,不能接受也接受,日子也就繼續過了。

「這個痛苦之身在我們的身體裡,是自成一格的一個能量場,有自己的生命力。它以痛苦為食,如果不餵養它想要的食物,它就會製造一些事端來產生所需要的情緒,好讓自己生存下去。」

然而,是有人要故意讓自己受苦的,我們之前講的「搶著當受害者」是其中一個例子,儘管意識層次可能否認。或者說,大腦的設計,就是常讓人進入焦慮恐懼,因此維持生存—關於這一點,接納就好!

真的有哪一天突然沒有痛苦,說不定有人還不習慣咧!

讓我多一種方式說,如果有人在我們小時候,宣稱打罵我們便是一種愛我們的表現,而且這個人又可能是同時可以提供我們居所與溫飽的人,我們會怎麼想?那個時候我們年紀小,我們又有能力怎麼想呢?

也許不一定嚴重到打罵的程度,也可能是剝奪我們的自主意志,常要以他們的意志為意志,然後說都是為了我們好。所以,打罵是一種愛,否定也是一種愛,我們所承受的種種痛苦都被許諾,將來能交換更好的生活。

如果我們就是這樣長大,我們能安心在喜悅中自在過生活嗎?

「有些父母的確可以表現出真愛的特質,但很多父母卻是以愛為名,將孩子視為自己的財產,讓小孩為他們而活,而不是尊重孩子自己的生命歷程。」

可是,這樣不斷「為了我們好」的人,自己真的過上了他想要的生活了嗎?

還是,他們心裡想,把我們訓練成他們期待中的人,將來能服侍他們終老,這才完成了他們想要的生活?也就是,那些「為了我們好」所施加的種種痛苦,最後其實是為了他們好?然後再把這些都用「愛」來美化?

「我看見我在尋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,我全心接納這種感受,並放下對它的需要。」

可是,有人在不知不覺中把這一套被對待的方式,帶到了親密關係。有著熟悉的痛苦,有著習慣的合理化話術,卻不知道為什麼,我們期待因此交換來的美好一直沒出現,或者過於短暫到幾乎不存在?

別說在家庭、關係裡,整體文化也有這樣的暗示。像是「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」,可是大多數的人,就是一直吃苦,或者吃苦再吃苦,一輩子吃苦,怎麼看自己都不像成了「人上人」?!

為什麼不明明白白說,大多數人就算再怎麼吃苦,低薪、加班、熬夜、背一輩子房貸……,其實只有少數的人能成為人上人?

「如果你的人際關係中一再出現相同的模式,比方說你的同事或老闆和你相處的模式,不管你走到哪裡都碰到同樣的人、同樣的事、同樣的互動方式,這時你就知道是潛意識裡的某個模式在主宰你的命運和行為了!」

是時候該去檢視我們長期被灌輸的價值觀了,那些在家庭、關係、傳統文化中,不斷教育或制約我們的那些說法,如何影響我們的生命?我們真的活出我們原本期待的樣子了嗎?

那些曾經主宰我們的過去,那些我們視而不見的現在,那些我們不想面對的痛苦,我們都來看個明白。那未知的自己,也只有我們自己能遇得見、能瞧仔細。

今天晚上我想直播我手上幾本德芬老師的書,整理出一些理路,跟大家討論。長期在版面上互動的各位大概能發現,這些從書中摘出的文字,在概念上其實相當熟悉,我也算是幫大家做個複習,又或者算是提醒。

「無論你允許不允許,它都存在了,可是當你回答『我可以允許它存在』的時候,你的內在會升起一股力量,你就不會那麼害怕、排斥讓你痛苦的情緒了。」

一般來說,「接受」與「接納」兩個詞,我有時會混用。但如果要說得精準些,相對於「接受」,我更常談「接納」,因為接納是一個主動的過程,需要持續自我對話。

「可以……」是一種我常用的詞彙,在《遇見未知的自己》裡面也看到了類似的用法。可以害怕、可以生氣、可以控制不住生氣、可以跟孩子的關係不好、可以無法離開受虐的關係……,這些「可以」,讓我們不再跟自己較勁,穩穩踏在現實這個基礎上,讓卡住的,開始流動……

「既然快樂取決於外在的東西,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,你的快樂也會隨之消失。但喜悅不同,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,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。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喜悅,外界是奪不走的。」

於是,我們看著情緒來又去,都可以,喜怒哀樂都是戲,於是我們內在有了靜定。我們甚至欣賞這些情緒消亡如花開花落的週期,我們便產生了喜悅。

喜悅本身不是目的,如果這個狀態是目的,那我們便可能不接納不喜悅,那麼喜悅便遠離。我們只是看著、覺察著,如來、如實、自在……

.

以上引用佳句取自
遇見未知的自己【恩佐全彩插圖典藏版】:張德芬經典代表作「身心靈三部曲」喚醒篇
博客來|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56893
誠品|http://www.eslite.com/product.aspx?pgid=1001116992816367

張德芬老師新作
《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【恩佐全彩插圖典藏版】:張德芬經典代表作「身心靈三部曲」創造篇》
博客來|https://bit.ly/3ejXXBU
誠 品|https://bit.ly/3fC8RTC
金石堂|https://bit.ly/3dj0D1k
讀 冊|https://bit.ly/2NdrQYP
三 民|https://bit.ly/2YfWRl6

「身心靈三部曲」張德芬老師的介紹影片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635176936521661/videos/710037319848978

皇冠文化集團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rownbook/

.

9/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303444434218085/

9/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3193538510767410/

已額滿11/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189917322447609/

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:是犧牲,還是責任?是妥協,還是平衡?放下對母愛的執著,恢復你的生命彈性,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
博客來:https://bit.ly/2vhVD9s
讀書花園:https://bit.ly/2GEA9dH
誠品:https://bit.ly/2W4E3Sq
金石堂:https://bit.ly/2vhQ6jh


Tags:

About author
關於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、心理所臨床組畢業,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。曾任心理治療所所長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。 專長在協助自我探索與覺察、情緒教育、親職教養諮商、人際與家庭溝通、壓力管理、自閉類群障礙症、早期療育發展評估...等。 工作之餘,仍希望透過書寫與直播,和大家分享自己觀察、自省的心得,以及利用心理學的專業知識,幫助在人生旅途中感到困惑、痛苦、不安的朋友們,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療癒之路。 「洪仲清臨床心理師」的臉書粉絲專頁,目前追蹤人數已突破37萬。常有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網友在此留言、討論,學習面對情緒,學習覺察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課題,學習在溝通中傾聽、在忙碌的生活中靜心,以及如何寬解苦痛,跟自己和好。 . 邀約請來信:[email protected],恕無法回答邀約以外的問題,如有私人相關問題(心理治療、諮商),建議至專業機構或撥打諮詢專線尋求協助。謝謝~ 衛生福利部24小時免費安心專線0800-788-995 生命線1995 張老師1980 也可直接洽訊各地縣市政府衛生局,譬如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https://mental-health.gov.taipei/Default.aspx
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、心理所臨床組畢業,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。曾任?
View all posts